病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既繁琐又极其严谨的工作,很多没有深入了解其中工作内容的伙伴,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。在日常的工作中,常见的误解可能影响医疗质量、患者隐私保护和机构合规性。
误解1:病案与法律无关
认为病案仅用于医疗参考与诊疗的记录,忽视其法律证据属性。
实际是:
病案是医疗纠纷、司法鉴定的核心证据,需完整、准确、及时记录。涂改、缺失会导致法律风险。
误解2:匿名化数据可随意使用
隐去患者姓名和敏感信息,即可公开或用于研究。
实际是:
即使匿名化,数据仍可能通过间接信息(如诊断、年龄、地域)推断出个人身份,病案数据的使用需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。
误解3:存储越久越安全
无限期保留所有病案,忽视存储成本和隐私风险。
实际是:
需按法规设定保留期限(如门诊病历 15 年、住院病历 30 年),除此之外应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去更好的管理,节约存储成本,降低损毁风险。
误解4:备份=安全
定期备份即万无一失。
实际是:
需定期验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,防范自然灾害、黑客攻击等意外导致的数据丢失。
误解5:护理记录无需严格规范
忽视护理记录与医嘱的一致性,错误认为护理文书法律效力低于医疗文书?。
实际是:
护理记录与医生病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,需做到“做所记、记所做”?。